close

殭屍教戰守則

文 / 魯宅之窩

我看過數不清的活屍電影,但我必須要說「殭屍教戰守則」(Scouts Guide to the Zombie Apocalypse)這部電影在人物角色的設定方面相當的有創意。

這是一個關於三個童子雞(童子軍)與一位"經驗"豐富的超正辣妹一起狂宰活屍的故事。

首先,我要先談談這部電影中文片名「殭屍」和英文片名裡「Zombie」一詞,Zombie就是西方的「活死人」或稱為「活屍」,早期的其中一種說法是源自於巫毒教,巫毒教的巫師施法讓死者能夠復活並聽其命令行動,但行動卻相當遲緩,因此英文Zombie也可以形容「麻木的人」、「遲鈍的人」或者是「不喜歡動腦筋的人」,後來這樣充滿濃厚宗教儀式和神秘主義色彩的活死人題材則由喬治羅密洛(George A. Romero)拍成了電影,由他所執導1968年的Night of the Living Dead、1978年的Dawn of the Dead以及1985年的Day of the Dead,在日後合稱為活屍三部曲,而喬治羅密洛就是活屍電影的開山祖師爺,日後所有的活屍電影都以喬治羅密洛的活死人為範本,所以在恐怖電影界他也有「活屍教父」的稱號。

因此Zombie指的是活死人、活屍,嚴格說來並非殭屍,關於殭屍的用法,台灣並沒有明確界定出來,導致於很多人搞不清楚殭屍、活屍的差別在哪裡,於是台灣片商才會把活屍片的片名取為「殭屍教戰守則」。

事實上,殭屍是中國民間傳說和宗教體系下的說法,西方人稱Chinese Vampire或是Chinese zombies,它只是類似於西方的活屍和吸血鬼,因為殭屍有活屍和吸血鬼的特性,例如殭屍跟活屍一樣是屍體無意識的活動,但也有著和西方吸血鬼一樣需要靠吸取人血才能維生的特性,不能照到陽光的這點也恰好雷同。

所以香港稱西方的活屍為喪屍,但殭屍有時指的卻又是西方的吸血鬼。

因為我們搞不清楚殭屍、活屍和吸血鬼的關係,所以才常常會有混用的情況發生。

中國的殭屍,其始祖是黃帝之女「旱魃」,在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中就曾對殭屍的形貌作出描述:

「白毛遍體,目赤如丹砂,指如曲勾,齒露唇外如利刃接吻噓氣,血腥貫鼻。」殭屍也能成妖,變魃。

魃就是旱魃,它在《神異經》裡也有記載:

「南方有人,長二三尺,袒身,兩目頂上,走行如風,名曰魃,所見之國大旱,赤地千里。」變魃殭屍能飛,殺龍吞雲,做成旱災。裡面提到的殭屍能飛,指的就是飛天殭屍,飛天殭屍類似西方的吸血鬼,謠傳它專吃小孩,因為已成精怪,所以能夠變化形體,甚至變成美女魅惑眾生。

中國的殭屍,大體分為兩種:活殭屍與死殭屍。

在《閱微草堂筆記》裡就把殭屍屍變的原因分成「新屍突變」以及「葬久不腐」兩類。

「新屍突變」就是活殭屍,一眉道長林正英主演的「暫時停止呼吸」裡的殭屍就是活殭屍,活殭屍又細分走屍和游屍,走屍和游屍基本上是不會講話的,尤其游屍長年吸收月氣,最後甚至會變成飛行夜叉。

至於死殭屍(葬久不腐)又分紫毛殭屍、綠毛殭屍、白毛殭屍......等,在清代袁枚的志怪小說集《子不語》就有提到這種死後未腐的屍體「紫殭、白殭、綠殭、毛殭之類」。

《秦中墓道》也有提到因毛色黑白,殭屍又可稱為黑凶或白凶,《屍奔》一文甚至提到一隻自稱黃小二的生有五色毛的殭屍,但裡面所說的黃小二其實並不是殭屍,而是借屍還魂會說話的疫鬼。

我花這麼長的篇幅說明中國的殭屍,就是希望各位在看這類恐怖電影的時候,能夠了解恐怖電影的內涵和釐清西方活屍以及中國殭屍的不同與差異。

恐怖電影其實代表的是一個國家的民間傳說、宗教信仰、神祕主義,有時這類的神怪傳說是從古至今一直流傳下來的,在真實和虛幻之間給人無限的遐想和浪漫。

「殭屍教戰守則」這部電影有著惡搞的精神,但其實在眾多的活屍片中不算是新意。

在數不清的活屍電影中,各種元素和把戲其實都用得差不多了,例如:論惡搞,有「死血禁地」(Dead Snow)、「冰血奇緣」(Dead Snow: Red vs. Dead)、「活死人之廁」(Stalled);論搞笑,有「狸老屍卡好」(Zombeavers)、「活人甡吃」(Shaun of the Dead)。

此外也有偽紀錄片形式的活屍電影,例如「錄到鬼」(REC)、「死亡直播」(Quarantine)、「活屍日記」(Diary of the Dead);也有末日警示意味濃厚的嚴肅活屍電影,如影集「陰屍路」(The Walking Dead)、「28天毀滅倒數」(28 Days Later)、「末日之戰」(World War Z)。

也有生化危機產生屍變的「芝加哥打鬼」(Return of The Living Dead)、「生人迴避 3」(生人迴避Return of The Living Dead 3其實是芝加哥打鬼系列第三集,台灣片商亂取片名導致很多人產生混淆)、「惡靈古堡」(Resident Evil)。

另外日本也有拍攝一部相當特殊的活屍電影,叫做「活屍女僕」(Miss Zombie),全片以黑白片的方式呈現,而且是一部會讓你流淚的活屍電影,它以主觀活屍角度來描寫一個女性活屍渴望救贖並結束生命的故事。

活屍電影有太多太多,上面只是舉一些例子來說明,所以就活屍的主題和切入的角度而言,其實「殭屍教戰守則」都算是老梗,但童子軍的人物設定卻相當有趣也令我驚艷。

裡面三個男孩卡特、班恩、奧基在小的時候覺得童子軍很酷,於是就當了童子軍(我以前也是童子軍,當了兩年退團),因此他們也是不折不扣奉行"童子軍教條"的死黨,但隨著年紀增長,到了他們青少年的時期,只有怪咖奧基還有繼續當童子軍的熱忱,執著拿到各種的童軍技能榮譽勳章,當然在奧基的心中,他天真的認為他跟卡特、班恩的友情能夠藉由童子軍的各種活動繼續的維持下去,他希望能夠和他們一起野營、一起生火、一起唱歌、一起宣誓,一起以追求童軍的榮譽彼此鼓勵而奮鬥下去。

以奧基這個角色設定來說,他的人格特質我覺得是相當單純可愛的,就某方面來看他是一個相當專情於一件事的男孩,但卻被人以世俗的眼光視為是一個怪咖。

於是青少年的迷惘和迷惘之下所造成的友情衝突,便是這部活屍電影切入的角度。

青少年對愛情和異性是充滿幻想的,對於群體他們亟需要找到一份認同感,這才是正常青少年該要有的正常反應,於是乎卡特和班恩兩個人漸漸覺得當童子軍一點都不酷,不但被同儕嘲笑而且也交不到女朋友,他們自嘲:「童子軍就跟男人的貞操帶」一樣,「穿上童軍制服,就等同於異性遠離你」,也就是如此,他們非常想要脫離童子軍(童子雞)的行列,但因為好友奧基熱愛童軍生活而讓他們遲遲開不了口。

很多網路影評說他們三個人是屁孩或是魯蛇,我認為其實都不太正確,他們三個人除了卡特的嘴比較賤和對性的渴望比較強烈之外,班恩的個性就是一個渴望愛情和重義氣的男孩,奧基重視童軍榮譽和友情,思想單純,也並非魯蛇或是怪咖。

因此,這部電影並不只是惡搞活屍,它也嘲諷了童子軍這個組織團體,我們要想想,為何我們看到三個穿上童子軍制服的大男孩會覺得他們是魯蛇?

因此這個嘲諷是導演刻意安排?還是導演要我們觀眾自己去界定?我說這部電影的創意就在於此。

童子軍的嘲諷有隱喻,但也有比較露骨的明喻,這個明喻就非電影裡的羅傑斯隊長莫屬了,當我看到羅傑斯隊長馬上就笑出來,因為他讓我想到了漫威的美國隊長也叫羅傑斯。

羅傑斯隊長雖然一開始就變成活屍,但他是裡面命最"硬"的活屍,不管是被火燒,被車撞,甚至頭都被砍了下來,但都堅持童子軍的精神一路追殺主角等人,也算是個另類的活屍主角。

至於故事背景設定就在卡特和班恩想要脫離童軍生活,但又苦於不知怎麼跟奧基明說的情況之下,他們決定背著奧基從野外營地偷偷的跑去參加有著性愛菸酒的狂歡派對,他們甚至連酒和保險套都準備好了(於是結識了脫衣舞孃俱樂部裡的超辣女服務生)

當卡特和班恩正準備要去跑趴的時候,卻被奧基撞個正著,這對奧基來說簡直是個天大的背叛,於是友情就開始決裂開來,而在此同時也爆發了活屍疫情。

在被活屍追殺的過程中,他們賭上了童子軍「助人為快樂之本」的精神,重拾了童子軍『智仁勇』三達德的信念,並運用他們的童軍知識(如刨木、生火、打繩結......等等)與活屍之間展開了一場瘋狂的廝殺。

在這部電影中有惡搞、有搞笑、有血腥,還有一些低俗的元素和美式幽默,雖然不是新菜,但火候和擺盤我認為都相當到位,三位主角的個性也都非常鮮明,也有友情和愛情的元素在裏頭,劇情緊湊沒有冷場,而你只需要享受這部電影帶給你的感官刺激,在歡樂和驚嚇中度過一場活屍饗宴即可。

至於這部電影的內涵,就看觀眾自己怎麼去解讀,這或許也跟自身的知識和學養有絕大的關係,不過看電影本來就是「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的一件事,巧妙拍出一般觀眾能夠欣賞的電影,這才是拍一部電影的原意,不是嗎?

但如果你對電影配樂的知識也稍有一點涉獵,你就會知道這部電影的配樂製作也是出於漢斯季默團隊之手,作曲家為漢斯季默旗下子弟兵Matthew Margeson所做,近期的熱門強片「金牌特務(Kingsman: The Secret Service)、「特攻聯盟2」(Kick Ass 2)皆是出於他的手筆。

 

arrow
arrow

    chungj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