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功夫電影裡的武學意義

文 / 魯宅之窩

任何武術派別沒有高低之分,比武的目的不是征服別人,而是戰勝自己。

「武」,「止」、「戈」也。

「武」的本意,並不是要挑起戰爭,而是要停止戰爭。

「武力」只能傷害一個人的「肉體」,但卻不能贏得任何一個人的「心」。

只有「弱者」,才會用武力去使別人信服自己;唯有「愚者」才會把武力當成是使別人信服自己的利器。

「人」沒有高低之分,「藝術」也沒有好壞之別,但因為「人心」而使所有的東西開始有了高、低、好、壞、優、勝、劣、敗的差別。

一些所謂的「評論家」開始替一樣東西作評價,評價它的「存在價值」。

例如:在電影《霍元甲》裡,霍元甲與日本武術高手品茗,日本高手認為茶有好壞高低之分,而霍元甲則認為茶的好壞並不在於茶的本身,而是在於品茶家讓茶有了高低之別。

任何的茶端看喝茶人的「心境」而定,一切皆出於「人心」,才使事物有了「好壞之別」。

當我在聽音樂時不喜歡替音樂作主觀的評價,其道理也是一樣,我以為任何音樂沒有好壞之分,是好?是壞?不是出在「音樂」本身,而是出在「聽音樂的人」身上。

很多人聽音樂,自己不喜歡,就怪音樂作的不好;電影好難看,其實是自己看不懂,然後卻怪電影拍得很難看。

什麼都是別人的錯,自己都沒錯。

父母管教小孩也是如此,沒有智慧的父母,只能用打罵的方式來教育小孩,因為他們沒有能力站在小孩的立場來和他們溝通,大部分的父母也不想耐著性子去聆聽孩子們內心的聲音。

然而讓小孩聽話最快、最有效的方法,莫過於用強者對付弱者的姿態,去使小孩懼怕那「高聳神聖」大人們所建立起來的「權威和真理」。

大人講話,小孩子絕對不能有插嘴的餘地,因為大人永遠是對的,小孩只要乖乖聽話就好,不聽話,就打、就罵。

當小孩長大了,他們從父母的身上只學會到了一件事,那就是同樣地也用武力去征服比自己弱小的人,因為只有去打別人、罵別人,別人才會害怕自己,才會聽自己的話。(如過不相信,台灣的立法院就是活生生的例子,那些立法委員為我們做了這樣的一個示範。)

「你不聽話,我就揍你。」這種觀念就是小孩從父母的打罵教育學習而來的處世方法。(前陣子曾有立委把鞋子拿起來丟,這讓我聯想到從前鄉間父母追打孩子的畫面)

「武」,是保護自己所愛不得不為的最後手段,它不是用來征服他人、使人聽話、順從自己、建立權威的統治良方。

沒有一個人可以用「武力」去征服「人心」,所以必須先要了解「存在藝術」的道理,最後才能悟出「和平」的真義。

「存在藝術」就是我聆聽電影音樂二十年來所領悟出來的人生哲理和欣賞藝術的方法。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功夫 武學
    全站熱搜

    chungj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