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lt Disney Records the Legacy Collection (2CD)

文 / 魯宅之窩

華德迪士尼(Walt Disney,1901-1966),米老鼠、唐老鴨的創造者;也是迪士尼卡通王國的創始人。

他曾經說過:「一部動畫電影的成功要有三種因素-要有述說偉大故事的能力,要有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以及完美的動畫技術。」

但迪士尼的總裁謝納德卻表示:「我們還要加上第四個要素,那就是要用音樂來說故事。」

從此,迪士尼動畫的創作方向就已經非常明確。

當然早在1937年,於「白雪公主」(Snow White)這部動畫中,迪士尼卡通在音樂上的基礎就可以說是已經獲得了初步的奠定。

它是迪士尼音樂第一次入圍「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電影配樂」的作品。

之後的「木偶奇遇記」(Pinocchio)更獲得了「奧斯卡最佳歌曲」的獎項。

1940年的「幻想曲」(Fantasia)則是迪士尼音樂相當重要的一個轉戾點。

在迪士尼的動畫中,古典音樂運用的比重是相當大的;而真正做到古典與動畫結合的片子,就屬這一部「幻想曲」了。

「幻想曲」的成功,這才使華德迪士尼明白到了音樂的重要,於是他開始積極的策劃,並成立了一個專門為迪士尼動畫負責配樂的音樂部門。

1949年,迪士尼音樂公司首度推出了他們的第一部作品「仙履奇緣」(Cinderella)。

接著,他們才又重新灌錄了「白雪公主」、「木偶奇遇記」等前作專輯。

50年代,迪士尼開始藉著音樂片的名聲打響名號。1955年,迪士尼音樂公司開始有了驚人的進展,從第一張「孩子的詩歌花園」,還有華德迪士尼本人親自錄製的「迪士尼帶你到迪士尼樂園」,到電影原聲帶的製作,如1951年的「愛麗絲夢遊仙境」(Alice in Wonderland),1964年的「歡樂滿人間」(Mary Poppins)等等,都可以看出迪士尼音樂日後壯大結果的必然性。

1990年,迪士尼統合旗下品牌,正式成立了「Walt Disney Records」(迪士尼唱片公司)。

迪士尼音樂從成立以來,就一直致力於歌舞片的製作,電影與音樂的結合可說是達到了最和諧、最完善的地步。這其中他們雖然歷經了歌舞片的衰退期,卻仍舊能夠屹立不搖,儼然成為了電影配樂中的另一個音樂型態。

說到迪士尼音樂的近代史,就不能不先提到兩個人。

一位是亞倫孟肯(Alan Menken),一位則是霍華艾許曼(Howard Ashman,1951-1992)。

一位是作曲家,一位是作詞家。

1982年,他們在音樂劇「Little Shop of Horrors」(恐怖小店)結緣。

之後,迪士尼有意要把「Little Shop of Horrors」翻拍為電影,片名為「異形奇花」,則又再度找上了他們兩人。

於是「異形奇花」成了他們進入迪士尼音樂世界最重要的契機。而這樣的一個結合,也為迪士尼動畫寫下了一頁不朽的傳奇。

他們所合作的第一部迪士尼動畫是「小美人魚」(The Little Mermaid),本片在1989年獲得了「奧斯卡最佳電影音樂」及「最佳電影主題曲」的獎項。

第二部1991年的「美女與野獸」(Beauty and the Beast)再度獲頒「奧斯卡最佳電影音樂」及「最佳電影主題曲」的殊榮。亞倫孟肯和霍華艾許曼兩人合作無間,在當時可說是讓迪士尼音樂站上了舞台的顛峰。

但命運弄人,就在他們要為下一部迪士尼動畫「阿拉丁」(Aladdin)製作音樂的同時,霍華艾許曼卻因為愛滋病而過世了。

在病床上,艾許曼為「阿拉丁」寫下了他人生的最後三首歌,分別為「Arabian Nights」(一千零一夜)、「Friend Like Me」(像我這樣的朋友),以及「Prince Ali」(阿里王子)。艾許曼過世後,其餘部分則交由東尼獎得主提姆萊斯(Tim Rice)負責完成,本片亦在1992年囊括配樂與歌曲兩項大獎。

此後,迪士尼開始尋求更多的配樂人才來參與迪士尼卡通動畫的音樂製作,如1994年的「獅子王」(The Lion King),配樂部分由漢斯季默(Hans Zimmer)負責,歌曲部分則另外交由艾爾頓強(Elton John)作曲演唱。

這是配樂與歌曲分開形式的發韌,同樣雙雙獲獎。

這樣的形式也慢慢成為了迪士尼卡通音樂型態日後的一種慣例,如「花木蘭」(Mulan)歌曲部分為馬修懷德(Matthew Wilder),配樂部分為傑瑞高史密斯(Jerry Goldsmith)分別負責。

至於「泰山」(Tarzan)也是如此,歌曲為菲柯林斯(Phil Collins),配樂由馬克曼西納(Mark Mancina)分開創作。

另外,迪士尼也致力於黏土動畫、3D動畫的製作,網羅的音樂家如:為「聖誕夜驚魂」(Tim Burton’s The Nightmare Before Christmas)塗抹黑色奇幻色彩的「鬼才」音樂家丹尼艾夫曼(Danny Elfman);替「飛天巨桃」(James and Giant Peach)、「玩具總動員」(Toy Story)、「怪獸電力公司」(Monsters,Inc.)等片操刀,為「紐曼家族」一員的藍迪紐曼(Randy Newman);及以「恐龍」(Dinosaur)、「失落的帝國」(Atlantis:The Lost Empire)「星銀島」(Treasure Planet)等片立足於迪士尼動畫界的中生代「實力派」配樂家詹姆斯紐頓霍華(James Newton Howard),他們的作曲手法則又是以不同的音樂型態來表現出迪士尼動畫的多樣性和可塑性。

以下筆者就來簡述這幾位配樂家的作曲資歷和經驗:

【Danny Elfman】戲謔人間的黑暗王子丹尼艾夫曼

素有音樂「鬼才」之稱的丹尼艾夫曼,他的音樂風格詭譎多變,早在1985年就已經和「鬼才」導演提姆波頓開始有了一連串的密切合作。

1993年由提姆波頓所執導的「聖誕夜驚魂」讓他獲得了「金球獎最佳原著配樂」的提名。

1997年則又和迪士尼合作了一部結合真人的動畫影片「飛天法寶」(Flubber),不過並沒有受到太大的矚目。

他的音樂風格,著重在音階上的隨意變換。

早年以搖滾樂起家,曾為搖滾樂團「Oingo Boingo」的一員,故他的音樂時常帶有濃厚的「實驗性搖滾」味道,往往令人捉摸不定。

丹尼艾夫曼的其他代表作品尚有:「陰間大法師」(Bettlejuice)、「蝙蝠俠」(Batman)、「剪刀手愛德華」(Edward Scissorhands)、「迪克崔西」(Dick Tracy)、「蝙蝠俠大顯神威」(Batman Return)、「魔俠震天雷」(Darkman)、「男兒本色」(Sommersby)、「星戰毀滅者」(Mars Attack!)、「神駒黑美人」(Black Beauty)、「熱淚傷痕」(Dolores Claiborne)、「本能反應」(Instinct)、「非常手段」(Extreme Measures)、「愛的機密」(To Die For)、「絕地計劃」(A Simple Plan)、「千驚萬險」(Proof of Life)、「法網邊緣」(A Civil Action)、「不可能的任務」(Mission:Impossible)、「驚魂記」(Psycho)、「斷頭谷」(Sleppy Hollow)、「心靈捕手」(Good Will Hunting)、「MIB星際戰警1&2」(Men in Black I&II)、「小鬼大間諜」(Spy Kids)、「決戰猩球」(Planet of the Apes)、「紅龍」(Red Dragon)、「蜘蛛人」(Spider-Man)以及「芝加哥」(Chicago)等等。

【Randy Newman】 反映小市民心聲的最佳代言人藍迪紐曼

藍迪紐曼是「紐曼家族」的一員,他是已故配樂大師Alfred、Lionel和Emil Newman的姪子,也是當代配樂名家David和Thomas Newman的堂哥。橫跨爵士與流行,不但可以自己編曲、演奏,甚至還能親自演唱電影裡的主題歌曲。

擁有十五次奧斯卡提名和一次得獎的傲人紀錄,這樣的音樂才華,的確承襲了紐曼家族光榮的傳統。

他的音樂風格以平易近人的流行音樂為主,1981年他就以「爵士年代」(Ragtime)榮獲了「奧斯卡最佳原著音樂」、「奧斯卡最佳原創歌曲」的雙項提名。

1998年他更以「歡樂谷」(Pleasantville)、「蟲蟲危機」(A Bug’s Life)、「我很乖,因為我要出國」(Babe:Pig in The City)三部電影同時打入奧斯卡,分別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劇情類原著音樂」、「奧斯卡最佳音樂類或喜劇類原著音樂」以及「奧斯卡最佳原創歌曲」的提名。

藍迪紐曼的音樂充分反映出了「小市民」為求生存,力爭上游的心聲,他以沙啞的歌喉,隨性的演唱,頗能引起聽眾的共鳴。

近年來迪士尼的3D動畫,無論是「玩具總動員」或是「蟲蟲危機」其創作概念都是著重於「小兵立大功」的故事題材,也無怪乎他們會找上藍迪紐曼要他來幫忙代言了。

2001年,藍迪紐曼終於以迪士尼的「怪獸電力公司」榮獲了「奧斯卡最佳原創歌曲」的獎項,這也再次證明了迪士尼的動畫工業於音樂上長久以來的成就,以及音樂朝向多元化發展的長遠眼光。作曲家其他知名的作品尚有:「門當父不對」(Meet the Parents),「玩具總動員2」(Toy Story 2),「超級王牌」(Maverick),「媒體先鋒」(The Paper),「適者生存」(Avalon),「天生好手」(The Natural)等。

【James Newton Howard 】集知性感性於一身的音樂全才詹姆斯紐頓霍華

作曲家詹姆斯紐頓霍華早期的音樂風格著重於輕快抒情的「流行」語法,如1988年的「錦繡年華」(Promised Land),1991年的「月亮裡的人」(The man in the Moon),「大峽谷城市之光」(Grand Canyon),「伴你一生」(Dying Young),「潮浪王子」(The Prince of Tides)以及「小鬼初戀」(My Girl)等,都是他抒情小品的代表之作,在這些電影音樂中,作曲家曲風婉轉動人,鋼琴、薩克斯風為主要演奏樂器,再輔以優美管絃,形成了電影音樂「浪漫派」的主流。

不過這樣浪漫唯美的音樂風格卻在1993年的「絕命追殺令」(The Fugitive)中發生了改變,作曲家嘗試了新的「敲擊語法」,企圖營造出片中緊張的追殺氣氛,以致於「敲擊樂器」的運用成了他往後不可或缺的音樂風格之一。

由於「絕命追殺令」讓他獲得了「奧斯卡最佳電影配樂」的提名,這也使他往後有了不一樣的配樂類型出現,如1994年的「水世界」(Waterworld)和2000年的「顛峰極限」(Vertical Limit)等,都是著重於鼓器的敲擊上。

和演員身兼導演的凱文柯斯納合作的三部電影,除了「水世界」之外,還有「執法悍將」(Wyatt Earp)以及「終極神差」(The Postman),在這幾部電影中,讓音樂家詹姆斯紐頓霍華發展出了另外一種「管絃史詩」的風格;93年的「我們要活著回去」(Alive)是他「災難電影音樂類型」的發韌,日後的作品諸如「危機總動員」(Outbreak)、「天崩地裂」(Dante’s Peak)、「補夢網」(Dreamcatcher)等均是此種類型的代表。

「流行抒情」、「敲擊語法」、「管絃史詩」和「災難音樂」四種音樂元素,正是詹姆斯紐頓霍華為迪士尼動畫「恐龍」、「失落的帝國」、「星銀島」等片譜寫音樂的「四種基本法則」。

此外,他還有一種「懸疑驚悚」的音樂風格,其作品有「致命交叉點」(Intersection)、「正當防衛」(Just Cause)、「魔鬼代言人」(Devil’s Advocate)、「超完美謀殺案」(Perfect Murder)、「靈異駭客」(Stir of Echoes),以及他和印度導演沙馬蘭(M. Night Shyamalan)所合作的「靈異第六感」(The Sixth Sense)、「驚心動魄」(Unbreakable)、「靈異象限」(Signs)、「陰森林」(The Village)、「水中的女人」(Lady in the Water )、「破天荒」(The Happening)等多部靈異電影,不過這類的音樂風格,作曲家在迪士尼動畫中較少用到,故我便不在本文細談了。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迪士尼音樂 動畫配樂
    全站熱搜

    chungj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